主办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承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依托单位: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通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2日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公共服务局),有关直属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精神,按照《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8〕44号)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现就做好中小学教师(含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下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做好实施规划

(一)把握总体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层实施、整校推进、应用驱动”的实施策略,到2022年底,完成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5年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主要包括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应用考核)不少于50%。构建起分层培训、实践应用、精准测评一体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实现“显著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三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

(二)聚焦重点任务

1.成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各区县要推动本地区所有中小学组建由校长领衔、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和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骨干教师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要通过国培、市培和区县级培训,优先开展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培训,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专项培训,通过分片区或分类别组班集中培训,有效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管理团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指导能力、校本研修组织实施能力,为整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提供组织保障。

2.组建区域信息化教学培训团队. 各区县要根据本地教师数

量和培训任务,遴选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区外专家和区内学科教研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科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等组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团队。通过选派参加国培、市培相关项目和在区县级培训中设置专项培训的方式,对培训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设置政策理论、信息素养、培训能力、应用测评等课程模块,采取专家引领、经验分享、主题研讨、任务驱动和实践锻炼五位一体培训方式,重点提升其培训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指导能力和校本应用考核实施能力。主要任务是指导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引用能力培训、校本研修和应用考核等工作。

3.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各区县要按照“区

县主体、整校推进、全员覆盖”的实施策略,到2022年,各区县实现所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覆盖。学校要结合本校实情,立足应用,精准诊断,靶向学习,按照“管理团队组建与培训—指导团队培训—教师全员培训(选择微能力点进行集中研修、线上学习、校本研修)—应用考核—成果分享”的实施路径,将线上学习、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应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开展区域教研、校本研修、自主学习。要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混合式学习和智慧学习环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的能力,要组织开展在线教学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互联网+教育”的应用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提升贫困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各区县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开展对帮扶县教师的能力提升的结对帮扶,建立城乡协同培训机制,通过选派专家、线上互动研修、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子”等方式,增强乡村学校培训团队指导水平,加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培训,推动城乡学校之间落实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研课交流、远程辅导等,实现我市贫困地区教师能力提升全覆盖。

5.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加强对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

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严格信息化平台和产品的筛选,结合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设置专题培训项目,提升校长、教师面向未来教育发展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6.建设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资源。各区县要通过招标采购、

定向开发、征集遴选等方式,结合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目标和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需求,参照能力提升发展测评规范中“三种环境、四个纬度”的微能力点,按学科学段组织建设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和课例资源库,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学习需要,形成丰富实用的课程资源库。

二、强化校本应用考核,推动常态应用

(一)制定考核办法

市级将组织专家根据国家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南要求,制定我市校本应用考核实施办法,对全市校本应用考核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各区县要重点围绕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细化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要求,修改完善微能力点,研制本区县的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学校要按照整校推进要求,突出以校为本、应用驱动、成果认证、持续发展的机制,制定本校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要注重变革测评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提高测评助学的精准性。

(二)开展应用考核

校本应用考核要以精准测评、成果导向、以评促用为原则,以学校“整校推进”实施绩效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两个方面为内容,包括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两个环节。各区县要基于本地培训指导团队成立校本应用考核专家指导组,通过大数据监测、学校自我举证、专家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评估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整体绩效,并支持学校持续改进。各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应用考核领导小组和指导组,依据教师所选择的微能力点,对教师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进行过程性评测,结合实践应用证据开展自评与互评,发现实践短板,通过校本研修活动给予个性化指导,支持教师持续创新应用。

(三)建立应用机制

市级统筹推进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建立成果导向的能力评估模型,将示范区县建设、整校推进成效、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与应用等纳入评价范畴。各区县要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全员培训的必修内容,纳入学分管理范畴,将校本应用考核结果作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和督导评估中。学校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将校本应用考核结果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与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并通过校本教研、区域展示等方式及时生成、加工并分享优秀成果,激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保障机制,提高实施质量

(一)强化政策保障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教师五年一周期培训学分必修模块,凡未完成规定培训学时要求的,周期学分审核视为不合格。要把教师培训学分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岗位评聘、职称评定中教学水平应用考核的必备条件,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整校推进情况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二)进行专业指导

要充分发挥市专家团队和国内高校专家的指导引领作用,更新拓展标准体系,提高能力标准的引领性,在国培或市培项目设立专题研修班,重点对区县培训团队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区县团队要对所有学校管理团队进行整校推进培训,提升培训者对政策理解、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应用考核等的指导能力,打造好区县和学校这两支培训团队,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激励开发建设,改善资源供给,建设培训系列资源库,供区县培训团队和一线教师线上学习借鉴,提高研修资源的适用性。

(三)加强监管评估

市教委将根据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各区县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开展过程监测和督导工作。各区县要组织专业力量,通过审核方案、问卷调查、实地视导、专家评估等方式,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估,确保工程有效实施。

(四)加强经费保障

市教委将在国培计划和市级教师培训经费中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各区县骨干培训团队打造和市级能力提升工程试点校、示范区县建设工作。各区县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本地区教师培训经费中安排经费,用于区县培训团队和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打造、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校本应用考核组织实施等工作。各学校要在用于培训的公用经费中支持校级培训指导团队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强化组织领导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各区县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能力提升工程的领导,整合相关部门力量,

统筹组织管理本地区实施工作。

(二)组建工作机构

市教委在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设立市级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简称”工程办”),承担全市能力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研究指导和检查评估等具体工作。各区县要有效整合培训、教科研、电教等机构资源,成立区县级能力提升工程执行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做好本地区能力提升工程的规划、实施、指导和应用考核等工作。

(三)明确责任分工

市教委负责全市能力提升工程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制定推动学校与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制度,通过“国培计划”和市级教师培训项目开展管理者和培训者团队培训,为各区县培养一批骨干力量,遴选建设一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示范区县和试点学校,为全市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探索经验、打造样板。

各区县教育部门是本地区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区域的实施规划、团队打造、培训课程资源遴选建设、整校推进以及校本应用考核等组织实施工作,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将能力提升工程纳入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规划,确保工程有效落地。

中小学校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的主阵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按照“一校一策”要求,制订学校中长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学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等,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在区县信息化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指导下,根据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情况,以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推动教师常态化应用。

五、其他

请各区县将能力提升工程执行机构人员信息表(附件1)、重庆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规划书(附件2)于2020年5月25日前报送至市工程办,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工程办邮箱cqgpjh@126.com。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伏建平(市教委),60393048;陈元新(市工程办),62651891。

邮寄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9号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综

合楼505室,收件人:高雪,电话:13658346001,邮政编码:400067。

附件:1.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执行机构信息表

           2.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2.0规划书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0年5月12日